│猴痘疫苗接種對象與接種方式及抗病毒藥物使用對象等防治事項

什麼是「猴痘」

中華民國111年6月23日衛授疾字第1110100867號公告,新增「猴痘」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。
1958年猴痘病毒(Mpox virus)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,因此該病被命名為「猴痘」。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孩,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。
猴痘病毒屬痘病毒科(Poxviridae),正痘病毒屬(Orthopoxvirus)。主要由齧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傳播給人,屬人畜共通傳染病。猴痘病毒可分為第一分支(I)病毒和第二分支(II)病毒,其中第二分支(II)病毒包括IIa和IIb兩子分支,後者即目前全球疫情主要流行株。第一分支比第二分支病毒更容易傳播和嚴重,第一分支致死率約為10%,而第二分支致死率約為1%,然依國際文獻報告指出,2022年5月疫情開始至12月底,全球確認感染 Mpox 的 80,000 多病例中,約65 人死亡,且絕大多數症狀輕微;以美國為例,約30,000名個案中,32名死亡個案(致死率為0.1%)。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,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感染症。

✎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-猴痘介紹

猴痘疫苗施打對象:

(一) 擴大暴露前預防(PrEP)接種對象及增加接種方式:
 1. 建議接種對象:
  (1) 正痘病毒屬之實驗室操作人員。
  (2) 與確診猴痘個案曾有任何形式性接觸之高風險接觸者,但未曾接種過暴露後預防(PEP)疫苗,可於健康監測期滿後接種。
  (3) 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,例如:多重性伴侶、性交易服務者、於營業場所發生性行為者、性病患者等。

 2. 暴露前預防(PrEP)接種方式,在疫苗有限情況下,新增18歲以上族群可以「皮內」注射方式(皮內注射所需劑量為皮下注射的五分之一),
  但有嚴重免疫不全者或蟹足腫病史者,不適用皮內注射,應採「皮下」接種。

 3 考量疫苗供應情形,高風險性行為者PrEP以先打1劑疫苗,提高涵蓋率為優先考量。

(二) 暴露後預防(PEP):與指標個案有高暴露風險密切接觸者,以「皮下」注射接種,並放寬至於最後一次暴露後 14 天內接種(惟建議4天內儘速接種)。

最後更新日期:2023-10-20